近日,南方日报一篇《有力有效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深走实》的报道,揭开了广东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实践图景:曾经基础设施薄弱、建筑风貌单一的岭南乡村,如今正掀起一场静悄悄的“建筑革命”——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小洋楼拔地而起,公共文化广场铺着光洁的地砖,村卫生室、老年活动中心的墙面镶嵌着防滑瓷砖,连村道旁的农房外墙也统一翻新成仿石瓷砖。这些变化背后,是一个被长期低估的市场正在加速觉醒:农村,正成为建材行业尤其是瓷砖领域亟待深耕的“万亿级蛋糕”。
政策东风激活农村“建房潮”,需求基数持续扩容
“百千万工程”以“强县促镇带村”为核心,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、基础设施升级与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深度绑定。数据显示,2023年以来,广东全省纳入“百千万工程”的122个县(市、区)中,超80%的行政村制定了农房改造提升计划,其中新建或翻建住房的农户比例较工程实施前增长35%。这一轮建房潮绝非简单的“拆旧建新”:随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(2024年上半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.8%),住房需求已从“遮风挡雨”转向“品质宜居”——大户型设计、功能分区、美观装饰成为普遍诉求,瓷砖作为墙面、地面装修的核心材料,需求占比从过去的20%跃升至40%以上。
更关键的是,公共设施建设的“乘数效应”进一步放大了市场空间。在“百千万工程”框架下,广东每年投入超50亿元用于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,涵盖文化广场、党群服务中心、村史馆、乡村旅游厕所等场景。以粤北某县为例,2024年该县新建的12个村级文化广场中,90%的地面铺装选用了防滑耐磨的瓷砖;35个村卫生室改造中,墙面瓷砖覆盖率从2020年的不足30%提升至85%。这些公共项目的集中落地,不仅直接拉动瓷砖采购量,更通过“示范效应”改变农民对瓷砖的认知——过去被视为“奢侈品”的瓷砖,正成为农村建筑的“标配”。
消费升级与渠道下沉共振,市场潜力加速释放
农村市场的“蛋糕”不仅在于规模扩张,更在于消费层级的跃升。过去,农村瓷砖消费以低价白瓷片为主,单价多在20-30元/平方米;如今,随着80后、90后成为农村自建房主力,仿大理石瓷砖、柔光砖、防滑地砖等中高端产品需求激增,部分乡镇市场客单价已突破50元/平方米。调研显示,广东粤西、粤北地区农村消费者对“防滑”“易清洁”“抗污”等功能性瓷砖的关注度较三年前提升60%,“品牌”与“服务”逐渐成为选购关键因素。
与需求升级同步的,是企业渠道下沉的“破冰”。过去,瓷砖企业多聚焦城市房地产市场,农村市场因单次采购量小、物流成本高被边缘化;如今,“百千万工程”推动的交通网络完善(广东乡镇快递覆盖率已达100%)、农村自建房集中采购模式兴起(部分村庄成立“建房合作社”统一议价),以及短视频平台带来的品牌触达便利(抖音“农村自建房”相关视频播放量年增长200%),使得企业直接触达农户的成本降低40%以上。某头部瓷砖企业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,其乡镇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58%,增速远超城市市场。
从“被动等待”到“主动布局”,企业需抓住窗口期
面对农村市场的爆发式增长,瓷砖行业的反应却略显滞后。多数企业仍将资源倾斜于存量竞争激烈的城市市场,对农村需求的深度研究不足:产品端,针对农村潮湿气候、户外场景的功能性瓷砖研发滞后;服务端,缺乏适配农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配送安装体系;营销端,对“熟人社会”“口碑传播”的农村消费逻辑理解不深。
但窗口期不会永远敞开。随着“百千万工程”向纵深推进,农村住房改造将从“试点探索”转向“全面铺开”,公共设施建设的标准化、规范化程度也将不断提高。对于瓷砖企业而言,提前布局农村市场,不仅是抢占增量空间的商业选择,更是响应国家城乡协调发展政策的责任担当。
从“盖起小洋楼”到“装好新房子”,农村的每一块瓷砖铺设,都连接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蕴含着行业发展的新动能。当城市市场逐渐饱和,农村这片“未被充分开发的蓝海”,正等待着瓷砖企业以更敏锐的视角、更务实的姿态去深耕。毕竟,真正的市场机遇,从来不在“内卷”里,而在“趋势”中。
(来源:美家网产业研究中心)
友情链接 Links
佛山市人民政府 | 禅城区人民政府 | 禅城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 | 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| 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| 佛山市消费者委员会 | 美家网 | 搜陶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