胖东来的“人本经济学”值得陶瓷企业学习一下

  在商业竞争日益同质化的今天,企业往往陷入“效率至上”的单一逻辑:用更低的成本压缩生产链条,用更精准的营销刺激消费欲望,用更严格的KPI绑定员工行为。但河南零售企业胖东来却以一种“反效率”的姿态,在行业内树立了独特的标杆——它不追求规模扩张,却让顾客甘愿跨城购物;它不强调利润最大化,却让员工自发成为品牌“代言人”。这种看似“不理性”的经营模式,背后是对“人”的深度尊重与系统性赋能,其内核可称为“人本经济学”。对于正面临转型压力的陶瓷企业而言,这种以“人”为原点的经营哲学,或许比任何营销技巧或技术升级都更具启示意义。 

  一、员工:从“工具”到“主体”的价值重构 

  陶瓷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从原料处理、生产烧制到终端销售,每个环节都依赖大量人力。但长期以来,许多企业将员工视为“生产要素”——生产线工人被简化为操作机器的“手”,销售人员被异化为完成业绩的“工具”,管理层则困于“管”与“被管”的博弈。胖东来的不同之处在于,它将员工视为“有血有肉的主体”:不仅提供高于行业平均的薪酬福利,更关注其职业尊严与成长空间。这种“人本”思维的本质,是将员工从“成本项”转化为“价值共创者”。 

  对陶瓷企业而言,这种转变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。当一线工人不再因机械重复的劳作而麻木,而是被赋予工艺优化的参与权;当销售团队不再为“卖货指标”焦虑,而是被鼓励理解客户真实需求;当技术骨干不再被束缚于固定流程,而是获得创新试错的空间,企业的人力资源将从“被动执行”转向“主动创造”。这种转变或许不会立竿见影地提升产量,但会逐渐沉淀为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——一支有归属感、有创造力、有责任感的团队,终将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底气。 

  二、顾客:从“交易对象”到“情感共同体”的关系升 

  陶瓷产品的消费场景特殊:C端消费者可能为一套瓷砖等待数月,B端客户(如房企、装修公司)则需要长期稳定的供应链支持。传统的商业逻辑中,企业与顾客的关系往往停留在“买卖”层面:企业追求“单次成交最大化”,顾客则警惕“信息不对称”。胖东来的破局点在于,它将顾客视为“需要被理解的伙伴”,而非“待收割的对象”。无论是商品陈列的人性化设计,还是售后服务的“超预期承诺”,本质都是在传递一个信念:“我们关心的不是卖给你什么,而是如何让与你相关的每一件事变得更好。” 

  这种思维对陶瓷企业的启发在于,需要重新定义“客户需求”。对于C端消费者,购买的不仅是瓷砖的物理属性(硬度、花色),更是对“家”的想象与生活方式的投射;对于B端客户,需要的不仅是稳定的产品供应,更是共同应对市场波动的协作能力。当企业愿意放下“推销者”的姿态,以“服务者”的视角去倾听、去共情,顾客的忠诚度将从“价格依赖”转向“情感认同”。这种关系的建立或许需要更长时间,但它构建的是一条难以复制的“信任护城河”。 

  三、企业:从“盈利机器”到“社会公民”的使命升维 

  胖东来的“人本”逻辑,最终落脚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。它没有盲目追求连锁扩张,而是将利润反哺于员工福利、社区服务与行业发展;它不沉迷于“行业第一”的虚名,而是专注于“做好一家企业”的本分。这种“慢哲学”背后,是对“企业为何存在”的重新思考——它不仅是创造利润的经济实体,更是承载员工幸福、满足社会需求、推动行业进步的公共组织。 

  陶瓷行业作为建材领域的重要分支,与民生、环境、城市建设紧密相关。当许多企业还在纠结于“如何在红海中生存”时,人本经济学的视角提醒我们:企业的价值远不止于财务报表上的数字。一家有温度的陶瓷企业,可以是推动绿色生产的环保先锋,可以是助力乡村美学的公益参与者,可以是培养行业人才的职业教育平台。当企业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绑定,其存在的意义将从“独善其身”升维为“兼济天下”,这种使命感最终会转化为品牌最持久的生命力。

  回到“人”的原点,方得经营的真义

  胖东来的“人本经济学”并非什么高深的理论,它的内核不过是“把人当人”——对员工真诚,对顾客用心,对社会负责。在陶瓷行业面临产能过剩、环保压力、消费升级的多重挑战时,企业或许更需要放下“套路”,回到最朴素的商业逻辑:所有的技术创新、流程优化、品牌营销,最终都应服务于“人”的需求。当企业真正学会尊重员工的价值、理解顾客的温度、承担社会的责任,“人本”就会从一种理念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。这或许就是胖东来给予陶瓷企业最深刻的启示:经营的根本,终究是“人”的经营。


(来源:佛山市禅城区陶瓷行业协会,侵删)


  • 分享到 :

上一篇:树行业正气、立行业新风 陶瓷行业要对抄袭说不

下一篇:破除“内卷式”竞争是陶瓷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

友情链接 Links

MORE +

行业前瞻 | 慈善公益 | 法律咨询 | 会员企业 | 联系我们 |

粤ICP备11050138号

×
消费维权服务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