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二十大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”,这一指导方针为佛山陶瓷产业在“十五五”时期的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。作为中国陶瓷产业的龙头,佛山陶瓷企业亟需深刻把握这一主题的核心要义,以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,以新动能重塑竞争格局,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抢占先机。
一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:陶瓷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需求
佛山陶瓷产业历经数十年发展,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,但当前面临的内外挑战不容忽视:从国际看,贸易保护主义抬头、绿色壁垒加剧,欧美市场对陶瓷产品的碳足迹要求日益严苛;从国内看,房地产市场需求收缩、能源成本上升、环保约束强化,传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。然而,挑战中蕴藏机遇。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在深化,老旧小区改造、美丽乡村建设等需求持续释放,特别是新质生产力驱动的绿色建材、智能家居市场快速增长,为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空间。
在此背景下,陶瓷企业必须牢牢锚定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这一根本要求,将发展重心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。具体而言,需聚焦两方面突破:一是短期稳增长,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成本结构,以柔性生产应对市场波动;二是长期调结构,加快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避免陷入低端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。
二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: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
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国家战略,更是陶瓷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。其内涵需落实到产业运行的各个环节:
动能变革:以科技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
当前佛山陶瓷产业仍面临关键技术“卡脖子”问题,如高端釉料依赖进口、低碳烧成技术储备不足等。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,联合高校、科研机构攻关核心工艺,尤其在低碳陶瓷、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。同时,通过数字化改造(如工业4.0智能工厂)提升生产效率,降低能耗与人力成本,实现“降本增效”与“绿色升级”双赢。
结构优化: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
佛山陶瓷需打破“大而不强”的困境,推动产品结构从传统瓷砖向泛家居材料(如岩板、智能卫浴)延伸,产业链从生产制造向设计、品牌、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。此外,应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,利用区域市场优势布局跨境供应链,减少贸易摩擦冲击。
绿色转型: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底线
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发展方式绿色化。陶瓷企业需严格执行碳中和目标,推广光伏能源、氢能窑炉等清洁技术,开发低碳产品以满足欧盟碳关税等国际标准。同时,通过绿色认证、ESG管理提升品牌形象,抢占全球绿色市场先机。
供需平衡: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
当前消费升级趋势明显,健康建材、定制化家居需求快速增长。企业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推动产品创新(如抗菌瓷砖、超薄岩板),并通过电商直播、跨界合作等新模式开拓新渠道,形成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。
三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:构建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
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度保障。陶瓷企业应主动顺应国家“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”改革方向,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:
深化企业内部改革:完善现代企业制度,优化股权激励、人才培养机制,激发创新活力;
拥抱宏观政策红利:利用“十四五”规划中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、绿色低碳技术的支持政策,争取税收减免、技改补贴等资源;
参与统一大市场建设:破除地域壁垒,推动技术标准、认证体系跨区域互通,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。
/////
在系统布局中夯实陶瓷产业现代化根基
佛山陶瓷产业的未来,必须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谋划。企业需坚持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不动摇,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,统筹短期增长与长期转型、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、国内市场与国际循环。尤其需注意的是,高质量发展绝非孤立的经济任务,而需与科技创新、生态文明、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协同推进。例如,通过开发农村定制建材参与美丽乡村建设,或联合设计机构推动陶瓷文化IP化,实现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的融合。
“十五五”时期是佛山陶瓷从“制造高地”迈向“创造高地”的关键窗口。唯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,以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,才能在全球产业变局中筑牢竞争壁垒,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陶瓷产业的坚实力量。
(禅城陶瓷协会党支部 供稿)
友情链接 Links
佛山市人民政府 | 禅城区人民政府 | 禅城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 | 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| 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| 佛山市消费者委员会 | 美家网 | 搜陶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