价格战漩涡中的陶瓷砖行业:告别“内卷”方能迎来新生

  近年来,陶瓷砖行业深陷“内卷式”竞争的泥潭:产品同质化严重、价格战愈演愈烈、企业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,甚至出现“生产即亏损”的怪象。这种低水平重复竞争不仅消耗了行业活力,更阻碍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。究其根源,并非市场竞争过度,而是市场出清机制缺失与预算约束软化导致的资源错配。陶瓷砖行业若不能从市场经济的逻辑中寻找突围之路,恐将陷入长期低迷的困境。 

  一、价格信号失灵:恶性循环的起点 

  陶瓷砖行业的价格战本质是供需失衡的直观反映。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与需求收缩,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。然而,价格本应作为“晴雨表”引导企业调整生产节奏,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,价格信号却严重失真:部分企业依靠地方财政补贴、隐性担保或低成本信贷维持生存,即使产品价格低于成本线仍不愿退出市场;而真正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则被迫以牺牲质量、削减研发为代价参与低价竞争,最终导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 

  更值得警惕的是,某些地方政府为保就业、稳税收,通过土地优惠、税收减免等方式干预市场,进一步扭曲了企业成本结构,使低效产能难以被淘汰。这种“保护性生存”不仅延缓了市场出清进程,更让行业陷入“越卷越亏、越亏越卷”的恶性循环。 

  二、短期纾困与长期改革的平衡 

  面对价格下行压力,行业短期内需借助宏观政策支持。例如,通过减税降费、定向信贷等措施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;通过发放消费券、推动绿色建材下乡等政策刺激需求。但需明确,这些措施仅是“治标”之策,若过度依赖外部输血,反而可能加剧预算约束软化问题。 

  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: 

  1.硬化预算约束,打破“大而不倒”幻觉

  国有企业与部分大型陶瓷企业需彻底剥离隐性补贴,建立以盈利能力为核心的考核机制。对长期亏损、技术落后的“僵尸企业”应坚决清退,释放市场资源。地方政府需摒弃“保护主义”思维,避免通过非市场手段维持低效产能。 

  2.建立全国统一市场,破除地方壁垒

  清理阻碍产能退出、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,完善企业破产退出机制,让价格竞争真正成为优胜劣汰的工具。同时,加强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,杜绝以次充好、低价倾销等行为,维护“优质优价”的市场秩序。 

  3.以技术创新驱动差异化竞争

  陶瓷砖行业需从“价格战”转向“价值战”。例如,通过开发功能性瓷砖(如抗菌、防滑、节能等)、推动绿色低碳生产工艺、拥抱数字化定制生产等,创造新供给、引领新需求。政府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、研发税收抵扣等政策激励企业创新,而非直接干预竞争。 

  三、信心比黄金更重要 

  当前,行业信心不足进一步放大了价格下行压力。企业因预期悲观而收缩投资,家庭因收入不确定性减少消费,导致需求端持续疲软。因此,需通过稳定资产价格(如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)、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修复资产负债表,增强市场主体对未来的乐观预期。 

  此外,陶瓷砖行业应主动拥抱产业升级趋势。例如,通过与建筑设计、家居定制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,提升产品附加值;利用跨境电商开拓海外市场,减少对单一国内市场的依赖。只有通过差异化定位与全球化布局,才能跳出同质化竞争的“红海”。

 

  陶瓷砖行业的“内卷”是市场机制扭曲的警示,而非市场经济本身的失败。唯有遵循价格规律、硬化预算约束、强化创新驱动,才能让行业从低水平竞争中突围。当企业不再忙于“内耗”,而是专注于提升品质与效率时,陶瓷砖行业方能真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。

(注:本文结合《遵循市场经济的逻辑治理“内卷式”竞争》一文的核心观点,针对陶瓷砖行业现状提出分析建议。)

(美家网产业研究中心  供稿)


  • 分享到 :

上一篇:树行业正气、立行业新风 陶瓷行业要对抄袭说不

友情链接 Links

MORE +

行业前瞻 | 慈善公益 | 法律咨询 | 会员企业 | 联系我们 |

粤ICP备11050138号 本站律师顾问:广东中天鼎盛律师事务所

×
消费维权服务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