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家“双碳”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,“十五五”规划正以政策组合拳推动绿色建材从“可选项”升级为“生存必答题”。作为建材行业的重要分支,陶瓷砖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。当前,绿色建材行业已进入“政策+市场+技术”三重驱动的爆发期,唯有紧跟国家战略、精准布局转型路径,才能在行业洗牌中抢占先机。
一、政策刚性约束倒逼行业升级
“十五五”期间,绿色建材政策从鼓励引导转向刚性约束,企业若无法满足能效、认证等硬性指标,将直接失去市场准入资格。
能效标杆成为生存线
根据《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》,多地已划定能效淘汰红线。例如,浙江省要求“十五五”末水泥熟料、平板玻璃等重点产品能效1级产能占比超50%,水泥熟料单位能耗需降至100千克标煤/吨以下;重庆市明确2030年前重点领域能效标杆产能占比达30%。这些指标不仅针对水泥、玻璃等高耗能产业,陶瓷砖企业同样面临能耗压力。2025年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后,碳配额与产能挂钩,企业若未提前布局节能技术,将面临碳成本压力。头部企业如海螺集团已建成“零外购电工厂”,通过新能源发电超1.6亿度,既规避碳风险,又降低能源成本。陶瓷砖企业需加快窑炉节能改造、光伏发电等技术的应用,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足。
强制采购催生千亿市场
2025年起,财政部、住建部等联合要求101个市(区)的医院、学校、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必须100%采购“必选类”绿色建材(如钢结构、预拌混凝土),“可选类”绿色化比例不低于40%。政府采购工程年投资额测算显示,这一政策直接催生超千亿元绿色建材需求。更利好的是,政府采购项目对认证产品实行80%以上工程进度款支付比例,极大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。陶瓷砖企业若能通过绿色认证,将直接进入政府工程供应链,抢占公建市场蛋糕。
认证门槛筑牢市场壁垒
2024年绿色建材认证目录已扩至72类,覆盖围护结构、装饰装修等领域。截至2025年中,全国绿色建材认证企业超5300家,认证产品突破1.2万个。同时,《住宅项目规范》强制要求新建住宅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不低于70%,长沙等地进一步加码至60%。无认证产品将彻底被主流市场淘汰。陶瓷砖企业需尽快通过分级认证,尤其注重产品低碳性能(如原材料溯源、工艺减碳等),以获取市场“通行证”。
二、市场双轮驱动开辟新蓝海
绿色建材需求已从政策驱动转向“政策+市场”双驱动,消费端环保偏好与国际市场机遇成为新增长点。
国内消费升级推动民用市场渗透
调研显示,超80%的业主装修时优先选择环保材料,绿色建材市场占有率过去一年增长15%,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.8万亿元。外墙保温、节能门窗、绿色涂料等细分领域增速显著,高性能保温材料市场规模较2020年翻倍。万科、保利等房企将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纳入项目考核,“绿色建筑+绿色建材”成为高端住宅标配。陶瓷砖企业可针对民用市场开发通体砂岩仿古砖、景观厚砖等产品,满足别墅庭院、高端会所等场景需求,通过差异化工艺(如多规格配套、不同厚度设计)提升附加值。
国际认证助力“集体出海”
面对欧盟碳壁垒等挑战,中国绿色建材企业以“集团军”模式突围。常州成立国际绿色建材能碳认证中心,对接欧盟CE认证体系,帮助企业降低30%认证成本。某陶瓷企业通过绿色认证后,出口欧盟单价提升25%。2025年中国绿色建材出口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8%,“一带一路”沿线需求年均增长20%。陶瓷砖企业可借助行业协会平台,集体获取国际认证,开拓东南亚、中东等新兴市场。
三、陶瓷砖企业的转型路径建议
技术升级:投入窑炉余热利用、低碳原料替代等技术,降低产品碳足迹。
认证先行:优先获取绿色建材分级认证,瞄准政府采购及高端地产项目。
市场细分:针对民用市场开发个性化产品(如仿古砖、景观厚砖),强化品牌环保属性。
协同出海:加入行业联盟,共享认证资源,降低出口成本。
“十五五”是绿色建材产业的分水岭,政策约束与市场机遇并存。陶瓷砖企业唯有主动拥抱绿色转型,才能在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赢得先机。未来属于那些将“低碳”融入血脉、用创新定义产品的企业。行动正当时!
(来源:网络综合整理,侵删)
友情链接 Links
佛山市人民政府 | 禅城区人民政府 | 禅城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 | 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| 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| 佛山市消费者委员会 | 美家网 | 搜陶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