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山陶瓷在“有所为”与“有所不为”中迈向高质量发展

  明者因时而变,知者随事而制。在当前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,“有所为”与“有所不为”的辩证思维,不仅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,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战略指引。对于佛山陶瓷这一传统优势产业而言,如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突破瓶颈、重塑竞争力,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。 

  “有所为”是发展的动力,“有所不为”是发展的智慧。佛山陶瓷产业起步早、规模大、产业链完整,曾以“中国陶瓷之都”享誉世界。然而,面对资源约束加剧、环保要求提高、国际竞争激烈等新挑战,一味追求规模扩张、低价竞争的老路已难以为继。唯有主动求变,在“应为”之处敢为善为,在“不可为”之处保持定力,才能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。 

  “有所为”:以创新与融合主动破局 

  “有所为”的关键在于找准方向、聚焦重点。对佛山陶瓷企业而言,首要任务是摆脱传统路径依赖,敢于向高端化、绿色化、智能化转型。这要求企业不仅“敢为”,更要“善为”。 

  一是聚焦科技创新。陶瓷产业绝非“夕阳产业”,而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“未来产业”。要加大研发投入,围绕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智能制造等方向凝练重大项目,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。例如,发展特种工业陶瓷、环保健康功能性瓷砖、薄型化节能产品等,打破同质化竞争困局。 

  二是融入国家战略大局。佛山陶瓷应主动对接“制造强国”、“双碳目标”、“一带一路”等国家战略,善于从政策中寻找机遇。例如,积极响应绿色制造要求,全面推进清洁生产、低碳改造,将环保压力转化为竞争优势;借助“一带一路”机遇,加快海外布局,推动品牌、技术、标准“走出去”,从产品输出转向产能合作和系统服务输出。 

  三是强化集群协同与数字化转型。佛山陶瓷优势在于产业集群,短板在于单打独斗。应推动企业间协同创新、资源共享,共同构建数字化平台、工业互联网和供应链体系,实现从“制造”到“智造”的跃升。善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优化生产流程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,提升全要素生产率。 

  “有所不为”:以定力与远见守住边界 

  “有所不为”绝非消极躺平,而是以战略清醒规避风险、守住底线,为真正的“有为”腾出空间和资源。 

  一要拒绝盲目扩张的冲动。以往依靠规模效应、价格战取胜的模式已不再可持续。企业应克制新建低端产能、盲目跨界投资的冲动,杜绝“撒胡椒面”式的资源投入,避免陷入债务风险和恶性竞争。 

  二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。对于高能耗、高污染、低效益的生产线和产品,即使短期仍可盈利,也应果断关停并转。这不只是响应国家环保政策,更是对企业长远发展负责。正如长江经济带“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”的理念所示,舍一时之利,换来的将是更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和更优质的品牌形象。 

  三要抵制短期利益的诱惑。不追求“形象工程”,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,不以牺牲环境、透支未来为代价换取一时数据增长。佛山陶瓷企业应立足本土实际,理性评估自身能力与资源,不盲目跟风炒作概念,不进入自身不具备优势的领域。 

  在“为”与“不为”的平衡中开创未来 

  “有所不为”是为了更好地“有所为”。佛山陶瓷企业应学会在取舍之间找准定位:一方面敢于在技术创新、品牌建设、全球布局等重点领域集中资源、全力攻坚;另一方面也要勇于在低端产能、无效投资、污染路径上做减法,保持战略定力。 

  政府与行业组织也应积极引导,营造“敢为善为、理性不为”的生态环境。通过政策扶持、标准制定、平台搭建等方式,支持企业绿色转型、技术攻关和市场开拓;同时加强行业自律,抵制无序竞争,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。 

  唯有深刻理解“有所为”与“有所不为”的辩证法,佛山陶瓷才能从传统的“制造重镇”升级为引领未来的“创新高地”。这不仅关乎一个产业的生存与发展,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动践行。以舍换得,以进促稳,佛山陶瓷必将在新征程上焕发新生、赢得未来。

(禅城陶瓷协会党支部  供稿)


  • 分享到 :

上一篇:树行业正气、立行业新风 陶瓷行业要对抄袭说不

友情链接 Links

MORE +

行业前瞻 | 慈善公益 | 法律咨询 | 会员企业 | 联系我们 |

粤ICP备11050138号

×
消费维权服务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