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瓷砖行业“减量发展,存量优化”是大趋势

  我国陶瓷砖行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,已形成全球最大的产业规模。但随着经济增速换挡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、消费需求升级,行业正站在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质量效益”的关键转折点。“减量发展,存量优化”不再是权宜之计,而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,更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。 

  一、减量发展:破解行业“大而不强”的必由之路 

  陶瓷砖行业的“量”,曾长期被视为竞争力的标志——产能规模全球第一、产量占比超世界一半。但在粗放增长模式下,“量”的扩张也积累了诸多矛盾:部分地区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,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,资源能源消耗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;企业分散布局削弱了产业链协同效率,区域市场壁垒阻碍了要素自由流动,最终形成“大而不强”的产业格局。 

  当前,行业发展的约束条件已发生根本性变化。从资源端看,陶土、煤炭等原材料与能源价格波动加剧,低成本“跑马圈地”模式难以为继;从环境端看,“双碳”目标下,高能耗、高排放的生产方式面临刚性约束;从需求端看,消费者对品质化、功能化、绿色化产品的需求持续升级,低端产能已难以匹配市场。此时,“减量”本质上是淘汰低效供给、释放优质资源的战略调整——通过压减落后产能,为新工艺、新技术、新产品腾出市场空间和发展要素,推动行业从“规模竞争”转向“价值竞争”。 

  二、存量优化: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 

  “减量”不是目的,“优化”才是核心。存量优化的关键,在于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保障,推动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、优势区域集中,构建“高效协同、绿色低碳、创新驱动”的产业生态。 

 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是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,建立规则统一、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。这一过程中,低效产能的生存空间将被压缩:一方面,市场准入标准的全国统一,将提高落后产能的合规成本,迫使其退出或升级;另一方面,要素自由流动机制的完善,将推动技术、资本、人才向绿色工厂、智能车间、产业集群集聚,形成“良币驱逐劣币”的正向循环。例如,优势企业依托全国统一市场扩大规模效应,降低单位成本;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融入产业链,专注细分领域创新;落后产能则因无法满足环保、质量、能耗等全国统一标准,逐步退出市场。 

  存量优化的深层逻辑,是推动产业价值链的整体跃升。当市场不再是“诸侯割据”的战场,企业竞争的焦点将从“价格战”转向“技术战”“品牌战”“服务战”。头部企业将加大在低碳技术、智能装备、新型材料等领域的研发投入,推动产品向薄型化、轻量化、功能化升级;中小企业则通过专业化生产、定制化服务,在细分市场中形成差异化优势。这种基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存量优化,不仅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,更能增强行业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——当外部需求波动时,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能快速调整供给结构,避免“大起大落”。 

  三、趋势必然:从“量”到“质”的历史性跨越 

  陶瓷砖行业的“减量发展,存量优化”,本质上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。从全球产业演变看,任何一个成熟产业都会经历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效益的转型;从国内发展阶段看,我国已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,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主线;从行业自身看,只有淘汰落后产能、优化存量结构,才能突破“低端锁定”,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更高位置。 

  在这个过程中,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“催化剂”也是“稳定器”:它通过规则统一消除市场壁垒,让优质产能“进得来、长得大”;通过要素流动激活创新动能,让技术进步“传得开、用得上”;通过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,让落后产能“退得出、转得顺”。最终,行业将在“减量”中实现“提质”,在“优化”中迈向高端,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的样本。 

 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陶瓷砖行业的“减量发展,存量优化”不是简单的“做减法”,而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依托,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、产业生态持续升级的“做加法”。这一趋势不仅关乎行业自身的兴衰,更将为我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“破局突围、凤凰涅槃”的新路径。 (美家网党支部  供稿)


  • 分享到 :

上一篇:树行业正气、立行业新风 陶瓷行业要对抄袭说不

友情链接 Links

MORE +

行业前瞻 | 慈善公益 | 法律咨询 | 会员企业 | 联系我们 |

粤ICP备11050138号

×
消费维权服务站